张志民 官方网站

http://zhangzhimin.artlianhe.com

张志民

总浏览人气:161777

张志民 (张大石头),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山东艺术学院院长,中国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山东省文联副主席,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山东画院高级画师,全国优秀教师。 1956年出生于山东省阳信县。 1979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校。 1983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同年留校任教。 1985年深造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山水画高研班。 1986年在济南举办个人画展。 1988年在加拿大举办个人画展。 1989年由山东美术出版社编辑出版《张志民山水画集》。 1993年作品《路遥遥》入选
查看详情>>

张志民 艺术家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关注艺术家

道法天地间 化写心中山——著名山水画家张志民的艺术生涯

    从1998年后,张志民先后担任山东艺术学院副院长、山东艺术学院院长,、山东省文联副主席,并成为硕士研究生导师。政务越来越繁忙,但他并未因此而怠慢对艺术的探索,每一两年就有一种新的面貌出现,不间断地进行着变化。从《张大石头入境山水》系列到《生灵与大自然》系列再到《江声不尽丘壑无言》系列,张志民完成了从传统文人情怀到现代崇高美的转化,进而进入大化状态——大气魄、大境界、大气象。1998年,作品《丘壑无言》入选“98国际美术年中国山水画·油画风景对比展”;2000年在中国美术馆领衔组办“齐风山东山水画六人展”;山水作品获“联合国55周年世界和平美展”金奖,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教育者”大奖。2001年《将军出山》获“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美展”大奖,并获山东省特等奖;2002年作品《风雨孔府》参加“世界文化遗产在中国”大型画展,作品两件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2003年作品《逐日》《治水》等参加“东方之韵”大型画展;2004年初,应邀赴澳大利亚举办中国画展。先后出版了《中国画精品集·张志民》、《山水小品研究》、《中国山水画名家丛谱·张志民山水小品》、《张志民画集》、《丘壑无言》画集、《名家名画·张志民》等,全国众多艺术报刊、杂志撰文刊照介绍张志民其人其画,各种重要艺术活动、研讨会纷纷邀请他出席,张志民一时名噪大江南北。但张志民对此却很平淡,他认为画家画好画就像农民种好地一样,是他的本份,而能做到随意则是他最大的圆满。张志民的为政与他的作画一样不拘成法、大胆改革,、锐意创新,山东艺术学院在其领导之下不断焕发出新的光彩。而他也因政务繁多而不停操劳,但他从未懈怠过工作。除了强烈的责任心外,张志民认为为官、为师、为艺都是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那是一种体验、一份阅历,而这些都可以化作一种境界进入到他绘画的境界中去。他说他的艺术来源于对生活的发现、对生活的体验,当然这种发现和体验是立足于大境界的高度之上的。他说:“艺术的发现如同禅宗中的顿悟,需要苦苦修行,需要千百次碰壁,需要行万里路、读万卷书,需要心诚,需要善良,需要奉献,需要热爱生活。”⑶


2b.jpg

一、齐鲁文化浸润下的独特人格


    “接触张志民其人,或不见其人,只看他的照片,你会得出这样一个印象:志民者,憨态中透着几分机智。天真中含着几分老辣,放达中兼有几分矜持,狂狷中并存几分谦卑,散淡中伴随几分奇倔……倘若概括为一句话,那便是‘具大家气象’”。(4)大凡人所具有的某种气象,一方面是由天生的资质所决定,另一方面则是后天修养所成。张成民是齐鲁大地上生长起来的艺术家,鲁北平原人的朴实诚信养育了他最初的性格,而后随着人生的不断历炼,他身上集结了齐鲁文化的最优秀品质。齐鲁文化曾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源头,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交流,今天的齐鲁人文内涵也许让人感到有些朦胧,但它的立本保民、仁爱诚信、崇尚礼义德义、务实开放、奋发自强、朴实雄浑、吃苦耐劳、儒道文化的积淀、天人合一的理想等早已溶入了山东人的血液中,张志民身上所具有的这种“大家气象”便是齐鲁文化的典型显现。


    张志民为人正直豪爽,胸怀广大,率真而诙谐,好交朋友,待人真诚热情,凡与他交往的人无不为其豪放热情的性格所感染。他喜欢古战场的悲壮苍凉、金戈铁马叱咤风云的雄功伟业、仗剑走天涯除暴安良的侠客行……所以他喜欢用战争的术语来形容他的画,他的作品中有《布阵图》、《侠客图》以及浩大战场的影子。在艺术上,张志民喜欢“大”,以“大”为美。这源于他的性格和他所崇尚的“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的大儒精神和“鲲鹏展翅逍遥游”的大道精神。所以他的画“启人高志,发人浩气,有雷霆风云之奇变,有烟云日月之伟观,有山神海灵之呐喊……”⑸充满了雄强博大奇幻的气象。


7e.jpg


    张志民是有责任心的艺术家。他以“本”之责,立身行事,在艺术上,他不投机取巧,不沽名钓誉,而以“本真”之心对待艺术,率性尽情而为,所以他的画能每幅每异,能攫其神夺其魄,在现今画坛日趋商品化的时代,张志民能“出污泥而不染”是出于对艺术的真爱和责任。他说:“有思想的山水画家,不应该只关注于‘一草一木、一水一石’的自然景观,也不应该只留恋于‘野鹤闲云’‘悲秋’‘独吟’的文人情结。新时代,需要艺术家的独特思维,需要艺术家一种超越地域、民族和国界的艺术思考,一种更为广阔、更加远大、更高层次的艺术思考。需要艺术家的心声、良心和正义感、社会责任感。”⑥艺术是人类精神的最高体现,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是必须必然具有艺术责任感的。在为师上,他重道守业、恳恳勤勤、为人师表、谆谆善绣、因材施教、灵活多变、关爱学生,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但他常常自责,责怪自己太忙与学生在一起的时间太少。在为官上,他光明磊落,不营营苟苟、克尽职责、锐意改革、务实创新,如他作画一般情真意切,决不会“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处处时时为山东艺术学院的未来发展着想。他常说:“我们这一页就要翻过去了,未来是你们年青人的,但我们必须培养好接班人,从现在就得做起。”因此,他努力扩大校区建设,积极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大力加强学科建设、师资建设、学术梯队建设,积极为广大师生打造深造学习的机会等等,一系列大胆的举措为山东艺术学院的未来发展铺设了广阔的前途。


7f.jpg


    张志民是个思维敏捷、自由开放、视野广阔、不拘于常法的人。他爱好广泛,亦文亦武,于儒于道于佛他都涉猎。在艺术上,他兼容并蓄,超越地域、民族、国界和艺术种类进行艺术思考,把人生、社会、工作都与艺术联系在一起,看作一种艺术的状态,所以他的画既有深厚的传统,又有现代艺术的语言,更有玄之又玄、说不清道不明的瑰魅,混沌、浩博、繁复、广袤……无法简单地用某种形式主义语言来界定它。在为政举措上他亦能做到广开思路,锐意改革。与俄罗斯、新加坡、韩国、澳大利亚的联合办学便是一例。


     由于强烈的责任心,张志民是积极入世的,但他能做到不为世事所碍。他说“君子事来则动,事去则安”。在出入之间,他来去自由,他说:“自然界真美,每一块石头,每一株树木,甚至几棵小草,几片土坡,都另有情致,三月的花丛、五月的麦田、八月的行云,无处不是诗,无处不是画。假若你没时间到名山大川去游览,只要你能略微注意一下你的身边,抬头看看向你跳跃的树叶,看看午后太阳挂在树枝上的笑脸,看看流淌的小溪,看看布阵的云彩,看看繁忙的人群,看看繁华的闹市,你一定会有艺术‘发现’,因为你是一个画家。”⑦怀揣这样一是颗热爱自然、时时发现美的艺术之心,人怎能不超然。超然处世是张志民执着性格的另一面,这种超然与他天生豁达的性格有关,与他喜欢的道禅有关,更是齐鲁文化“天人合一”思想的表现。所以张志民能做到“心与物冥,”以一管之笔,在一尺半幅间拟写太虚之体,尽显天地造化之玄机。


二、笔驰墨涌真气浩然


    对一位正是年富力强,处于创作旺盛期的画家做以定格的评价或仅从某一点来评说都难免失于偏颇。那么,最保险的评论方法应是立足于其不同时期作品的基础之上,因为艺术作品最能反映艺术家的人格蕴涵和艺术追求。那就让我们顺着张志民不同时期的作品特点来探寻他的心履历程和艺术风格的演变过程吧!


    张志民早期的作品有很多是属于关注社会现实、弘扬社会主题、富有社会责任感一类的入世之作,如《路遥遥》、《将军出山》、《铁道游击队》等等。“这时期创作的都是富有正义的、真诚的、无伪的‘心声也’的作品,属入世精神一系”。⑻这些作品大都黑密厚重,气势宏大,场面壮观,主题性强,表达了作者希望积极为社会做贡献的心声,也体现了他金戈铁马、吒咤风云、建功立业的将军、侠客的情怀理想。张志民此时期的其他山水作品或小品画已具备了他黑厚、水墨淋漓、笔势迅急的特点,但无论在构图结体上还是用笔用墨上都具有明显传统程式的痕迹,如《山水与狗系列》(1985年)、《江湖夜雨》(1989年)、《简笔山水》(1989年)、《晚晴》(1993年)等等。1995年、1996年期间,张志民山水画的独特风格更加明显,趋于成熟,如《深山论道》(1995年)、《山水赋图》系列(1996年)、《黄昏无言》系列(1996年)、《问道》(1996年)等,这些作品所吐露的各种信息都已表明张志民山水画独特风格的真正形成:笔墨痛快淋漓,一气呵成,画幅的结构更准确地说是通过一股猛烈的气息凝结在一起,画面上的点线、墨块亦山亦水、亦草亦木,没有明确的界定,浑浑蒙蒙地被一股气息集结在一起,演奏着天地自然的撼人乐章。张志民在1996年创作的《问道图》、《天道永恒》中有这样的题画:“天道永恒,人道多变,人必应变。适恒方顺天意,若持一不变便成死局,若变而忘恒亦致迷途,然恒变二字又蕴含万机”。这段“恒变”的文字,非常明白地表达了张志民在风格变革期对“变”与“不变”、“取与舍”的思考。1997年,《张大石头入境山水》系列的出现,则是张志民画风的进一步升华,并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无论大品、小品都气韵生动、生机盎然,或笔走龙蛇似有雷霆万钧之势,抑或清寒高古似流水低吟,或时空倒错、神秘幽深,或泼墨淋漓、惊涛拍岸。笔墨语言个性化极强,借用许多现代艺术的构成要素,画面却极具文人的情怀。评论者常把张志民的这组《入境》系列,同他所具有的老庄思想联系在一起。不错,这组作品确实达到了物我相融、美善统一的艺术境界。但它并不是一味静穆地消融于自然“欲辩而忘言”,那些迅急的点线分明涌动的是勃勃的生机和压抑不住的激情,那排山倒海的气势有时甚至是剑拔驽张,不再是传统的温文尔雅,也不是“小文人”的浅吟低唱,更不是草莽之人的狂喊乱叫。因此,这组作品一如作者复合的性格而具有多重性,它既有道家的超然出世,更蕴含了儒家“天行键,君子当自强不息”的浩然奋发之气。《张大石头入境山水》中有题画诗亦可证明这一点,如“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过寒谭,雁去而潭不存影。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即空”。再如,“大夫在世应文就武,待时而动,不能与草木同腐。”一个完完全全把自己消泯于自然中的人是不会有如此慨言的。另外,张志民的这组《入境》系列已显出了《生灵与大自然》系列山水画的端倪:分割画面的无端由线段、横空出世的墨块、整齐排列的山峰、渐渐远去的光影……都预示着某种新形式的出现。


    1998年后,张志民创作了《大禹受命》、《夸父逐日》、《丘壑无言》、《生灵与大自然》系列等山水画。这些作品源于作者对人与大自然关系的思考。大自然就像一位魅丽而又神秘莫测的母亲,它孕育着万物的同时又毁灭着一切,生与死都含于其中。它一面是和风煦日、碧波荡漾、鸟语花香。一面却黑风恶煞、浊浪淘天、洪水猛兽。它有四季变化,春山如笑,夏山如滴、秋山如妆、冬山如睡。它有高山峻岭,江河湖泊、有森林沼泽、戈壁荒漠,有猛禽走兽、飞蝶鸣虫,有小桥流水山里人家、高楼林立繁华都市……更有充满智慧的人类。人类从他诞生之日起,便与自然相谐又相斗,在改变着自然的同时却又不得不屈服于自然不可逆转的力量,一部人类的文明史便是人类与自然斗争的历史。当我们不再象先人那样刀耕火种越来越控制自然时却离失去家园的日子愈来愈近。人为破坏的恶果正一步步逼进人类,人类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难题。对此,有着传统山水理想的石头先生用他的画笔表达了他最深切的忧虑。《大禹受命》、《夸父逐日》等表现的是作为主体的人、觉醒的人、具有智慧的人对不可逆转的自然之力的抗争。《夸父逐日》用颤动恣肆干涩的笔墨表现了人类抗争的坚毅、呐喊和无奈。《大禹受命》则用一泻千里的墨韵表现大禹在洪水滔天的危难中受命去治水,此画用泼墨没骨加勾勒的方法表现水天水地的景象,墨韵浓厚而透明,充分表现了画家高超精深的用墨法。《丘壑无言》、《生灵与大自然》系列等表现的则是具有高智慧的人对自然过度的开发和无知的破坏。生灵出没于山水间,身上带着人类捕杀痕迹,被开发过的山岭残破不全,人类的利器、动物被肢解的躯体时隐时现,而人却似闲庭信步般目睹着这一切变化而无动于衷。这组作品作者借用了西方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艺术的一些表现方式和构图方法,或象征或暗喻,传统与现代、抽象与具象接合在一起,抛弃传统的构图方式,而保留大写意式的苍劲老辣的笔墨,进一步发展了《张大石头入境山水》系列的构图方式,把山水、动物、人、利器等用一些看似毫无规律可循的形式结合在一起,却又结构紧凑,生动自然且形式感极强。


    2003年末,张志民展出了一批山水画小品,这些小品画又有了新的面貌:山水、花鸟、人物相互融合。无论笔墨语言还是思想表达都臻于更高境界。如《行客》、《千古英雄》、《山水小品》等,人与山水、花鸟与自然交织在一起,画面或深厚或松润。这些画让人想起高更的《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从《张大石头入境山水》系列到《生灵与大自然》系列再到这些山水小品系列,张志民的绘画慢慢从传统文人情怀转换到具有真正现代意义精神的水墨艺术。正如他自己所说:“我的画从自然到心中,从心中再到自然,又从自然回到心中。第一次从心中回到自然,仍是传统意义的。又从自然回到心中,就升华到更高层次了。”此后,张志民又创作了《江声不尽丘壑无言》系列进一步巩固了他的“张家样”山水。尽管张志民无意于打造什么样式,但他的山水画确确实实因独特的风格而成为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山水画。其向现代意义的转化是借助传统笔墨精神和现代绘画的探索来表现一种雄强磅礴的精神而完成的。这种已转化成为现代山水画的作品具有强烈的个性特征:


    (一)雄强磅礴的精神气质。张志民的山水画无论大幅巨幛还是边角小景甚至是寥寥几笔都给人雄强博大、自由奔放的感觉,气势咄咄逼人,决无羸弱可言。中国现代社会一直在演绎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山水画也一扫清末的柔弱苍白而走向雄强博大。张志民的山水画在这一点上是与时代精神同脉动的。他以广阔的胸怀、敏感的心灵时时感受着时代的强音,并循着古人澄怀味象的轨迹,体悟着大自然的无限,从无限中寻找着心灵中深厚、高格、博大的人生境界,并以痛快淋漓的笔墨驰骋于天地山川之间,以火热的激情抒写撼人心魄的画卷。


ad.jpg


    (二)劲健恣意的笔墨。张志民绘画中的雄强精神首先是由他那刚健迅急、恣意率真、纵横驰骋的笔墨表达出来的。周韶华先生如此来评说张志民的笔墨:“张志民以其艺术敏感和特有的灵性,对于传统中国画笔墨功能的特性这一有生命力的形式的深刻理解,并有效地以笔墨的直接性营造出自己的‘造型风格’的山水画。可以说他的‘造型风格’山水画的神采,皆生于用笔成于用墨,从而把中国画这一特有的审美形式向前推进了一步。他的用笔,有筋骨有血有肉,状物不平不扁而有圆浑的立体感。他能在用笔中显现出生命情调与文化精神。中国画的墨,可以说是龙脉,是生命之流。张志民的用墨,五色交替,玲珑剔透,不板、不结、不滞,满纸重重景象,虚灵绵邈,如纵浪大化,生之在宇宙大气中。幻化莫测的水墨,烟波无尽,目极无穷,虽丘壑无言,但却透露出生命的神韵。”⑼笔墨最能表现一个的精神气质和心理状态,张志民的笔墨皆因情而生,因性而发,笔笔相生,充满了生命的力量,那些粗头乱服的笔墨,已不再是简单的符号和形式,而是强大生命力的律动。


     (三)“没有设计图纸”的构图。张志民的《艺术随笔》中如是说:“以水墨、毛笔、宣纸为工具材料的中国画构筑,我喜欢将它比做特殊的‘建筑’,没有设计图纸的‘建筑’,只要大的‘主题意识’已定,就应该任意挥洒。勾、皴、染、点、泼……有多少本事就用多少本事,凭着当时的一股激情,凭着‘练兵百日’的实战能力。笔笔生发,随机应变。横扫千军之势,雷霆万钧之猛。至于胜与败,就看艺术家的功力、修养、身体以及运气了。”⑽这是张志民的创作原则。因此他的画从来不受成法的束缚,总是循着画面来经营画面,随机而发,灵活多变,传统的、现代的、中国的、西方的、民间的都可以随时拿来用,没有固定的程式,画面却都饱满生动,他创作的构图很少给人雷同一样的感觉而是每幅每异。所以张志民说他的画“没有设计图纸”。周韶华先生论及这一特点时说:“张志民说他的画‘没有设计图纸’。但从他的造型结构的凝重性和审美形式的稳定性来看,他抓住了山水画的灵魂。所谓:‘江山一统’,‘稳如泰山’,其意旨就是爱国主义的象征。虽说‘没有设计图纸’,却有建筑构造意识,圆浑苍厚,大气逼人。我以为这是张志民的意义所在。”⑾石延平先生则将张志民的这种设天立地的特点归为:由“我”的立身点向无穷无尽的宇宙间生发,从而昭示其立身、为人、持论、作画的品质与理想的追寻。⑿不错,张志民的画看似不讲究法度、任意而为,却笔笔有缘由,处处有来历。他是以一种精神,一种气节,一种境界来统领他的画面,所以无定法。就像一位亲临战役的将军,他无法预料瞬息而变的战场,只能顺着战事的变化适时地调整他的战略布局,其志只在必胜。所以张志民说他没有设计图,他只能顺着思维活动、心绪的变化、笔墨的幻化来布置他的天地万物,破立都系于此。这也就不可能有事先设计的图纸,这正是水墨大写意的根本所在,始于心中,归于心中,皆有心源所定。张志民的“腕下无败笔、废墨也成画”亦出于此。


    (四)神与物游,写山川之真气。张志民的山水画写得是心中之山,表得是象外之意,而非徒写山水之表象,他的创作从不真实地描写某处景致,而是用其极富个性的语言表述他所理解的山水,张志民心中的山与传统文人的最大不同在于他不但看到了那孕育一切的无穷无尽的生命力,更体味到了这种生命力所具有的神秘、深遂、怪诞、野性、崇高、伟大、瑰魅的本性。因此,张志民的创作常常把物象拆散了重新组合,树、水、山、云、草、人、生灵都交织在一起,形象时隐时现、若有若无。树叶点法可以用来画水,画山的皴法可以用来画云……皴法、点法、擦、泼都交融在一起,浑若自成。弥漫着一种神秘而伟大的力量。人处在这本真的大自然中或沉吟或徘徊中沉醉或惊恐或挣扎或顽强……从而尽显“人”的本性。因此说张志民的绘画是具有现代艺术崇高美的典型特征的。


    张志民说:“我不愿意把自己限定为专门画什么的画家。画画只是我表达的手段,只要适宜,画什么都行。”因此,除了画山水外,他也画花鸟、人物。这些画作因是适意而作,故而传神而致,别有一番情怀,却又具有鲜明的张志民的特点。2004年张志民所创作的《我喜欢的画家朋友系列》当属此类作品,画家与他所喜爱的朋友们在天地自然间漫游唱合、临风浴雨,是何等的自由畅快。2005年,张志民创作的《御风飞翔》系列中的人物只是心灵的载体,那张开的双臂是心灵在天地间飞翔,逍遥畅游。同时期张志民还创作了一些彩墨山水,设色单纯简洁,清新亮丽,没有传统大青绿的浓丽堂皇,也没有时下彩墨画的甜静柔美,力图用最简洁明快的色块来表现宏大的气象和丰富的绘画内涵,令人耳目一新。这些作品的出现让人感觉到一个把艺术当作一种生活体验的张志民,自自然然,悠然处世,绚烂之极,终归于平淡。


从张志民的绘画发展历程来看,至今他没有固定的图式语言,他讨厌那种一成不变的程式化的东西,他在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变化。


e2.jpg

三、张志民艺术思想的当代意义


    当下社会越来越注重个性、自由,个性、自由常常是评判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准之一,但是任何个人的个性、自由是有一定社会条件和社会限度的。对于艺术来说,鲜明的艺术个性是艺术品的必须特征。但是不顾艺术规律的发展一味地追求个性对艺术也是有害的。也就是说艺术个性是一个艺术家综合素质的自然而然的显现,并不是简单的非地即彼的某种情绪。现在,许多从艺者,为着某种急功近利的目的,把无病呻吟、扭捏作态、娇情媚俗冠之以个性;更有许多人一味地强调小我之心情而忽视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而使艺术陷入苍白无力的境地,如此等等。他们身上所缺少的是社会责任感。是啊,艺术一度曾经是政治的附庸,当自由重新回到人们手中时,也许是被压抑的太久了,许许多多人不再想到责任,只要自由与索取,在这样的风气下,张志民一再强调作为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是非常有意义的。事实上,高层次的艺术必定包含着艺术家的良心、艺术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由此来看张志民雄强博大的艺术个性更具有了重要的社会意义,不再是自家私园里的花花草草。


    以反对清末柔媚艺术、拯救“衰败已极”的中国画而发展起来的现代中国画,以“强”作为其最显著的特征。黄宾虹的黑、密、厚、重,傅抱石急风雨般的抱石皴,潘天寿“强其骨”的雄强霸悍,石鲁叱咤刚硬的皴线,无不奏响着雄壮的强音。然而商品经济的社会,“柔”的声音越来越强,人们似乎忽视了站立在强大的民族之林的中华民族越来越强的声音。张志民雄强艺术的出现,无疑为画坛奏响了一曲强音。他更是齐鲁大地上的强音。在齐鲁大地上,孔子最早提出了“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美学思想,后刘协又有“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论述,这些“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是中国山水画的美学基础。但是历史上除展子虔、李成外山东一流的山水画大师却很少。现代的关友声、黑伯龙可谓是现代山水画的大家,他们用传统笔墨表达着人与自然的精神交流。然而当代齐鲁画坛的山水画却被一种浅薄鄙陋的风格所覆盖,张志民山水画的出现“正标志着上一个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甜俗画风的终结,他给齐鲁山水画带来了骨气和雄浑,他的绘画探索正迈着坚实的步伐向齐鲁文化的腹地挺进”。⒀张志民的绘画开始重新续写了齐鲁大地上“天人合一”的山水理想。


    一个多世纪以来,由于西学的兴起,我们一直在为中国画的改革问题苦闷、焦灼、燥动、挣扎、徘徊。革中国画的命的问题,融合的问题、传统的问题、笔墨的问题等等,始终在困扰着人们。张志民是“八五美术新潮”前后长成起来的画家,立足于传统与现代之间,张志民有着清醒的认识。对于传统他抓住了中国画的水墨精神和中国画之所以是中国画的笔墨这一根本特质,并对笔墨这一具有生命力形式作了有力的现代转化,呈现着生命的情调和文化精神。而对于西方艺术或其他什么,只要对创作有帮助的,他都拿来用,好无成见,他常说:“吃牛肉是为了增加营养,不是为了变牛,所以不要怕吃牛肉”。形象地说明了他广收博取的道理,张志民这种继承、借鉴与创新的方法是很值得借鉴的。我认为一个民族艺术的发展首先必须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的基础上,而民族艺术的发展也必离不开它所处的时代背景,笔墨当随时代。




    张志民不但是一个具有才情的艺术家,更是一个勤奋的艺术家。早些年,他的学生曾回忆说:“张老师生活非常简朴,吃住在办公室,日夜不停地作画”。近些年来,张志民作为院长和教师,工作非常繁忙,但他创作的作品不但数量可观,而且成果斐然,这足以证明他的勤奋与毅力。这种勤奋与执着是成就一个艺术家的必备条件。在这方面,作为教师的张志民为他的学生们树立了优秀的榜样。


扫一扫关注微官网